第(2/3)页 第三卷刻着的是亲手去创建了大雍义学的第一任校长和副校长,温久铭和常月凝。 而这第四卷,刻的便是研究出亩产五百斤小麦的小组中人的名字以及他们做出的贡献。 在他们心里,这个荣耀甚至比田丞官的封号要更重更耀眼。 因为田丞官只是他这一人的封号,死后一切皆消。 但义学藏书楼的石卷,只要义学还存在于世一天,那么就算他们死后百年千年,人们在翻到这道石卷的时候,仍旧能看到石卷上属于他们的名字和成就。 石卷不朽,成就不灭。 义学众人先是被陛下的赏赐给刺激了一通,等看到皇后的赏赐······ 直接被刺激大发了! 于是等到元熙八年。 农学院出现了亩产八百斤的水稻,工学院出去的学子造出了大雍第一架横跨恒江,长达十公里,宽达二十丈的大桥。 恒江遍布大雍,但主流却是几乎切割大雍南北地界,是以才会有江南和江北一说。 古往今来,因为恒江干流太过宽阔,两岸来往一直都用船只来横渡,从没有人敢想过在恒江干流之上搭建桥梁。 现在却是真的出现了。 大桥的出现,大大促进和江南江北之间的交流,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大桥两边都汇聚成了两个繁华的江边小镇。 可见其作用。 ** 义学从元熙九年起,便不再无偿招手义学学子。 只因百姓安居乐业,田地里的粮食只要够勤快,一年的收成下来减去自家要吃的和只有半成的赋税,剩下的卖掉足够家里一年所需还有结余。 城里因为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多出来的岗位足够每个没有田地的百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 若是读书认字,或是有一门手艺,轻轻松松就能养活自己甚至是一家人。 如此一来,哪还有上不起学堂的孩子。 但就算进学堂要花钱,父母也乐意把自家的孩子送进去。 只因着这些年间,他们看得清清楚楚,这识字和不识字,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不识字,哪怕工钱足够,也只能干体力活,被人管着。 识字,工钱多就不用说了,干的也是只费脑子的脑子的活,还能管着别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