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皇后亲缝戎装-《朕即大宋赵桓》


    第(2/3)页

    随后赵桓看向朱琏手中的戎装,问道:“圣人这是在缝制什么?”

    朱琏举起手中厚重的冬装,向赵桓耐心解释道:“这是步军冬服,黄绢绵袄。予在枢密院那里要来的制式。”

    赵桓认真看了一眼,是绵袄,而非棉袄。

    一字之差,千差万别。

    绵是丝织品,也就是大宋内藏库里面的四百万匹绢帛。

    而棉花在大宋虽然已经开始种植,但主要范围在岭南、两广。

    赵桓好奇的问道:“绵袄能保暖吗?效果如何?”

    朱琏打开还未缝合的地方,向赵桓展示道:“绵袄保暖效果如何,全看这两层布帛之间填充物为何。”

    知道自己夫君忙于军国政务,对女红这些事情不了解,朱琏便向赵桓从容解释道:“绵袄,源于一种叫‘襦’的绵衣,《释名·释衣服》称,襦,言温也。”

    “质料粗劣的襦衣称为褐,是下层百姓穿的。”

    赵桓立即说道:“这个朕清楚,麻衣短褐,为贫民之服。”

    “这种褐便是在两层布帛之间填充碎布、破絮头。故《诗经·豳风》有句,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有唐一代,经济富庶,故民间衣服亦更加保暖,短褐变长,便称之为袄。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诗称,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其时襦袄已成冬季专用绵衣。因在夹层中填的是绵絮,时亦称绵袄。”

    “再到我朝,民间畜羊成风,更高级的绵袄之中,则填充羊绒。一般专供宫廷或者达官显贵之家。”

    赵桓看了一眼朱琏展示的还未缝合夹层,里面填充的竟然是各种绒毛。
    第(2/3)页